24小时咨询电话

17675775670

全球寿命长五岁,提高健康寿命是重点
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2-04-19 19:19

“2000年至2015年间,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了5岁,达到71.4岁(女性73.8岁,男性69.1岁);2015年,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6.1岁(女性77.6岁,男性74.6岁)。”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。长寿是好事,但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

  日本、瑞士、新加坡名列前三

  自2005年以来,世卫组织每年公布《世界卫生统计》,这是全球健康状况的权威消息来源。刚刚发布的《世界卫生统计2016: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健康状况》(下文简称《世界卫生统计2016》)指出,从2000年开始,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在15年间增长了5岁,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最快增幅。

  不过,不同国家之间的期望寿命差距很大。数据显示,2015年,人均期望寿命高居前三的国家分别是日本(83.7岁)、瑞士(83.4岁)、新加坡(83.1岁),而位列倒数第一的塞拉利昂,期望寿命仅为50.1岁。

  虽然以塞拉利昂为代表的诸多非洲国家排名靠后,但相对过去,仍取得了惊人进步。15年间,全球期望寿命的最大增幅就发生在非洲,提高了9.4岁,平均达到60岁。对此,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分析说:“进步得益于当地儿童生存状况的改善、疟疾控制取得进步、治疗艾滋病毒的药物更易获得等。”针对各国进步不均衡的问题,她呼吁,各国应以加强初级保健为基础,向覆盖全民的健康保障迈进,不让任何一个国家、个人掉队。

  从全球来说,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,得益于全球在减少可预防、可治疗疾病带来的不必要痛苦和过早死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。但除此之外,现存的风险也不能被忽视:11亿人吸烟;5岁以下儿童中,1.56亿发育迟缓,4200万出现超重;18亿人饮用受到污染的水,9.46亿人露天排便;31亿人主要依靠污染燃料做饭……

  生命长度和质量是两码事

  对比《世界卫生统计2005》,记者发现,从2003年到2015年,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从71.5岁上升为76.1岁,增长了将近5岁,几乎和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同步。

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教授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的逐年增长,离不开社会发展、医学进步等诸多因素,但欣慰之余也要看到,我国和日本、瑞士、新加坡等国相比,仍存在不小的差距。首先,各地情况不平衡。2014年北京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1.81岁,达到发达国家水平,但很多中西部地区落后不少。

  其次,人均健康期望寿命有待提高。健康期望寿命是指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。可以说,期望寿命代表了生命的长度,健康期望寿命象征着生命的质量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统计中心主任李刚告诉记者,目前,全国只有北京做过健康期望寿命的调查,其他省市的结果都还没出来。以北京为例,2012年,北京市户籍居民18岁组期望寿命为64.31剩余年,而健康期望寿命为40.17剩余年,这就意味着这一人群在64.31年的剩余生命里,要在疾病或残疾状态下度过约24.14年。

  慢性病是影响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、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杨功焕告诉记者,有害使用酒精、身体活动不足、盐摄入过量、烟草使用流行率居高不下等是慢性病高发的危险因素。虽然我们已经呼吁禁烟限酒、科学膳食、吃动平衡多年,但进步非常缓慢,究其原因有三:

  一是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总是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,难以有效推动,比如烟草企业从上到下长期妨碍控烟事业,地方政府多从经济考虑,为烟草生产“亮绿灯”; 二是国家未将公共卫生政策纳入所有社会和经济政策中,很多卫生政策没有配套的社会和经济措施,长期只是个“口号”,根本没有执行;三是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传统文化、社会风气息息相关,改变起来的确不易,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。

  撬动“顽石”需多方发力

  如何在延长生命长度的同时,保证生命质量?王培玉表示,需要个人、社会、国家的共同努力。

  个人应主动学习健康知识,提高健康素养,重视健康管理,力争做到“生得好,病得晚,死得快”。即产前做好检查和准备,生个健康宝宝;在生命过程中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,尽量少得病、晚得病;经历正常的自然死亡,不遭受漫长的治疗和痛苦。

  社会环境的营造则需要每个人做到有规矩、守规矩。杨功焕表示,以控烟为例,政府应推动控烟政策的出台和执行;烟草行业应履行承诺,在烟盒包装上标注健康危害,敦促禁烟;烟民应主动戒烟;公共场所应做好禁烟警示,严肃处理违规吸烟行为;每个遭受二手烟侵害的人都应勇敢说“不”……只有将健康意识融入社会,才能撬动危害健康的“顽石。”

  政府最该做的是有针对性加大投入。增加医疗投入,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,缩短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医疗水平差距;推动分级诊疗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适宜的治疗;加大投入保护和改善环境,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增长,放任环境破坏,严肃惩戒污染企业,让老百姓喝到干净的水、呼吸到清新的空气、吃到放心的食品;加大健康教育和管理投入,让健康教育走进校园。

  他山有石可借鉴

  日本人均期望寿命已连续20多年蝉联世界第一,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。日本厚生劳动省(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)指出,日本人长寿的原因在于,二战后至今,日本政府对国民饮食和生活方式发挥了正确的引导作用。

  二战后初期,日本人的寿命并不长,食物供应匮乏,民众营养不良。随着经济高速发展,大量西方食品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上,尤其是高脂肪、高热量的快餐类食物,导致日本人一度超重和肥胖,“三高”人群激增。为了让民众恢复理性饮食,日本政府发起了“告别代谢综合征运动”,让民众学会平衡膳食,让公司监督员工腰围。2005年后,日本政府又推出“减盐生活运动”,让民众减少盐分摄入,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。除了大搞国民健康运动外,日本非常注重医疗制度的完善。日本实行“国民年金”制度,每个年满20岁的日本人每月都要缴纳“年金”,只有这样,每次看病才能享受政府补贴,自费部分金额较低,这使得日本人在年老后或患重病时也不用担心在治疗上受阻。

上一篇:老人耳朵不好? 只需三步解决困扰

下一篇:老人必知的“长寿七言”